[教學]第一次飼養三角枯葉蛙就上手

Casa Lin
Nov 12, 2020

--

事隔了多年,青蛙爸爸的第二篇Medium又登場了,繼前面一篇繁殖樹蛙文之後,這時候的我,正在水深火熱的準備著本業,所以我可能無法太完整的打出所有我知道的想法。

首先,三角枯葉蛙 Megophrys nasuta ( Pelobatrachus nasuta ),又稱為Malayan Horned Frog、Long-nosed Horned Frog。

其實2019年之前包含了兩種Megophrys nasuta 跟另一種 Megophrys kalimantanensis (高海拔的三角枯葉!加里曼丹角蟾 Kalimantan Horned Frog)都被搞混成同一種。這也就是為何我一直說,三角枯葉對溫度很龜毛的原因,因為很多時候你可能買到的是高海拔版本。

首先

我每次都有說明飼養一個物種,都應該是先從研究環境溫度與海拔,為何這隻蛙無法承受著高溫,因為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就是在有海拔、高濕度的環境。如果你住在陽明山上,養這隻蛙並說很好養,我會說你得天獨厚的環境溫濕度跟一般都市飼養來說,你的環境好多了。先說明馬來西亞的古晉,以沙勞越的古晉來說,並沒有婆羅洲那麼冷,就已經在清晨維持在22度,6~8月乾季,11~2雨季。

更何況如果你不幸運的收集到高海拔物種,那會是超難克服溫度。

https://www.nathab.com/know-before-you-go/asia-the-pacific/borneo/weather-climate/

因此在雨林裡面的三角枯葉,就應該給他更低溫~在台灣的夏天,沒有冷氣,基本上幾天後你就會看到他們的皮膚異常光華發亮,肚子癱軟,全身無力,眼睛甚至開始霧濁…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熱衰竭到無力救援了。因此過去飼養的經驗是,冷氣24小時全天開,維持23~24度,是可以完全讓他們度過整個夏天的。但如果你希望不開冷氣,可以使用冷水機打在兩棲水陸缸子的下方水域,並用沈水馬達把冷水抽上從最上方的集水區往下流,(你的流水就真的要足夠循環),並同時不斷地使用噴水頭讓整個環境噴灑冷水機的冰水,冷水機請打到21度或是更冷。

再來濕度方面,當然能給予高濕度,是最好的。他們原棲地終年雨量累積相當驚人,這已經是可以說濕度超高,甚至像我上面所說,你光是整天噴灑噴霧機,一天可能每小時都得噴到10分鐘這麼可怕。目前噴霧機大多都是每小時最多噴2分鐘。

但說明一下,如果以溫度跟濕度相比,其實如果足夠冷,濕度光是只使用海綿(每天補充海綿水分)是足夠撐過一長段時間(至少3個月他們都仍健康)。

先從環境開始說明

缸子:如果他們要混養,希望他們活動能盡情跳躍,至少你的高度可以給他60cm。很多人使用大的整理箱飼養,那我建議請上方加上蓋子,但蓋子多挖一點洞來透氣,以及觀察他們。整理箱下方請戳點洞,排水,箱子墊高,箱子下方用盤子接髒水。

底材:很多人選擇使用水苔,這個是一個保濕很好的選擇,但對於他們其實是很不適合的。如果你能確保你每天24小時,都能每2小時觀察他一次,一發現大便尿尿,即更換水苔,那當然沒問題。可是一般來說,大家在平時白天都有自己要忙的事,通常一回家你看到癱軟的蛙,大概就很難救了。他們對於環境的乾淨度要求極高,但這個人工環境太難模擬,濕度高,稍微一熱水苔上的排泄物即發霉變質,大家在使用水苔又是給他超飽滿的濕度(覺得這樣才能保濕)這樣反而造成尿液水分無法被水苔吸收下去,而是滿佈在水苔上,蛙站在上面吸收著水份結果是吸收到變質的尿液,就中毒了。

再來,水苔上能發現他們尿尿了嗎?很難,因為顏色已經是黃咖啡色。但如果你使用白綿,一點黃色都能讓你輕鬆發現。因此,如果你已經克服了溫度,想要選擇底材又要好管理,建議使用水族用白綿。很多人說白綿很醜,水苔比較有造景的感覺,甚至還鋪了大量的枯葉在底部,很快地就會看到枯葉扁掉,發霉…(我有切身失敗之痛,當初也認為枯葉很好)。但如果你看到國外飼養都用枯葉,你得先看看他們住哪邊?溫度幾度?(歐洲很多兩棲玩家養什麼都很美,環境也可以土養葉子養,但他們就是溫度低,不容易發霉呀~)

錯誤養法,拍照美,但下場很慘(希望你們不要跟我一樣)

https://www.instagram.com/p/BlGYEBQgeAZ/

土養:這個方法危險性相當高,除非你確認你檢疫過後的蛙都健康無虞。土有太多的風險,你可能會說野外都是土跟髒落葉,但野外他們也是死亡率很高的,如果針對你的寶貝寵物,我們理當是能盡力避免可能的風險,就要避開。土養如果真要嘗試,溫度需要22~24度,使用貓咪的新鮮喝水流水盒或是扁平式的自製流水盒。千萬避免使用水盆,要不然群養泡水,只要一隻排泄即會造成無法收拾的慘劇。土每週換一次。

這邊再次說明,溫度是首要且唯一條件,達成了才能繼續後面的操作。(請思考你聽到的說明,是否超過2年以上的渡冬渡夏的玩家養法)

我以前剛開始的觀點是,生態缸養的美才是重點。這個請容我稍後再說明。

但,生態缸難度真的高,尤其危險性發生在要是一開始沒有個別隔離檢疫完成,然後群養,就會發生連環倒的問題。

最好的檢疫方式是,使用超矮的角蛙盒,避免他跳躍撞到盒子上方,高度就是讓他知道無法跳躍,下方放上白綿每日淋大約20cc的水(摸上去幾乎乾,下方不積水,表面微濕為原則)

檢疫空間設定

https://www.instagram.com/p/CHco8i_AA5j/

https://www.instagram.com/p/CHco8i_AA5j/

管理上方便確認排尿,當白綿上有大便時,還可以撿起觀察以及使用顯微鏡觀察,從寄生蟲到消化情況都可以觀察到,目前最便宜的顯微鏡一台可以買到大約幾千元還可以連接電腦或手機,就足夠了。既然你飼養了,就不要嫌買台顯微鏡貴,顯微鏡很好用。

餵食上,他們原棲地以昆蟲為主,但如果你要衝體格,建議昆蟲粉+乳鼠(或是成鼠打成泥)其他的營養粉,每個人配比不同,我除了維他命以外還補充了蠻多添加的營養劑。老鼠打泥可以找 鼠條加大 ,他們的品質很好。但如果你的母蛙已經需要累積脂肪,可以多給一點乳鼠以及剁碎煮熟的鱸魚皮+脂肪。這個可以去Cosco購買,品質也相當好。以我之前的母蛙成體來說一次可以吃掉4~5隻乳鼠,很驚人呀!

接下來,講一點訓餌,他們因為眼睛太寬,加上身長高,他們站著的時候,你把餌料放在他嘴的下方是看不到,需要在眼睛前方大約5cm才有辦法看到,並且他們喜歡吃會動的食物,你可使用長夾把乳鼠反覆翻來覆去,模擬成會動的食物,他們會使用舌頭黏食物再吞入。但注意就是乳鼠沾了粉,基本上很難能被舌頭黏上去,會一直掉落,試了幾次他就會放棄不開口。因此這個得需要多練習才能抓到技巧。

講到這,應該會很多人覺得只要丟個蟋蟀讓他自己吃就好,幹嘛這麼麻煩?首先蟋蟀可能跑去吃水苔或是底材,那些都對蛙不好,並且如果群養蛙,蟋蟀你無法觀察到每隻蛙各別吃幾隻,加上如果將來要投予藥物或是特殊營養劑,他保證絕不開口。可是訓餌後的蛙,你會很好管理他們的體重以及營養,過瘦的蛙我會給予多點的食物,排便過少的蛙我會減少餵食。

大嘴吃四方

https://www.instagram.com/p/BtAU2Arg3vH/

偶爾給他的小零食

https://www.instagram.com/p/B08kAMUhtW4/

另外蟋蟀太餓的時候,是真的會咬蛙的,這我已經說過非常多次,雖然白蟋蟀很溫馴,但餓起來也是很恐怖,更不用說大量的麵包蟲。(少量的麵包蟲對於訓餌算是很有幫助的,尤其一直不斷地蠕動)那麥皮蟲呢?我會用長夾子夾著他們,讓經過訓餌的蛙可以偶爾吃點不同的食材補充。

生態缸:水深可以給予13~15cm,給他們四個角落上岸的斜坡,並給予幾個陰暗的洞當作他的窩,讓他們可以躲在裡面。並他們的窩墊高並傾斜,讓新鮮水流從下方抽上來,流經他的窩,確保尿液與髒污被不斷沖走,並且每幾天用水柱沖洗他們的窩(最好做成可拆卸式的,像是大的守宮屋可以輕易拿起刷洗)

三角枯葉的屎有多大 (也有生態缸樣貌)

https://www.instagram.com/p/BtivbpMHOxi/

附上一些我之前的生態缸影片,請點下標題就可以進入

生態缸流水瀑布

https://www.instagram.com/p/BshkLrWAFBo/

訓餌過程與生態缸造景

最後我講一講繁殖,我運氣好,透過人工造雨後,足夠成熟的公蛙開始瘋狂求偶,他的聲音跟汽車喇叭一樣大聲,而且甚至會讓你瞬間嚇到,以及耳膜會痛的程度。但三角枯葉的公蛙性成熟很早,雖然不見得真的有機會生(因為抱接的位置完全不對),但很小的公蛙就已經開始小聲的鳴叫了。

人工造雨的比例要多大呢?能多大就多大吧,像是大雷雨的造雨,不用太久,只需要個5分鐘就可以。如果沒有讓公蛙狂叫,那就晚一點再來一次吧!

造雨催生 (請開聲音)

https://www.instagram.com/p/B0VKF-hhOEB/

當求偶過後,公蛙會開始嘗試著抱著母蛙,並且會開始鳴叫一種奇特的嬌喘聲,我當時本來睡著了。但聽到一陣詭異的聲音我只好拖著疲憊的身軀去開燈幫他們錄影,一開燈沒叫了,但仍在妖精打架。

抱接

https://www.instagram.com/p/B3PzmcrBYio/

他們的卵蠻硬的,黏度極高,母蛙公蛙身上都會黏了一些卵。因為母蛙在排卵時公蛙會去搓卵以及射精,這時候母蛙也會透過腺體分泌讓卵外層有卵膜可以避免卵完全彼此沾黏成團。母蛙我運氣好生產了兩次,第一次卵受精是有問題的,但他們的卵不太會爛掉,可以在水中維持大約8天都還是顆粒狀,我拿起顯微鏡拍了,確認無受精才移除。

產卵

https://www.instagram.com/p/B3QePYtBhZc/

基本上他們的蝌蚪太難搞,我也失敗了。下次希望我的蝌蚪能撐的至少久一點,還希望台灣能有更多的同好一起來研究如何突破蝌蚪。但是俄羅斯的大神早就已經完整的繁殖到累代。蝌蚪的食物我已經猜到可以怎麼處理了,希望幾年後能再來嘗試一次。

人工繁殖下,很多人使用類似角蛙的方式,使用藥物來處理,這部分我沒嘗試過三角枯葉,用法應該類似,但我本身經驗非常少,還有更多專業的前輩有豐富的經驗。

寫到寫到這裡,還有很多沒分享到,像是母蛙透過光線來觀察卵量,以及如何辨識蛙的健康度,有機會再來跟大家分享我的小小經驗。

曾經有人覺得我分享的飼養方式太一言堂,但實際上我走過很多不該走的錯誤。唯有分享失敗,才能讓更多人避免了我失敗的那條路,幫助你們少走冤枉路。這隻蛙認真說溫度是關鍵,溫度也是唯一難度。我養了他們幾年,仍還是有不經意就失敗的情況,我還在持續學習。也希望成功養超過2~3年的朋友,分享一下這隻的飼養經。

每到春、秋,這隻都持續地出現在市場上,可惜很多玩家私下跟我反應都是養個幾週或是幾個月就死亡了,所以我還是說,如果您無法控制溫度,請千萬不要嘗試飼養他們。

畢竟我不是專業的兩棲學家,但仍能跟各位分享我平時上網搜尋的思維與方式。

資料補充

這邊有一個婆羅洲高清的研究蛙蟾的網站

http://frogsofborneo.org/images/Megophrys_kalimantanensis/becssg_images/Megophrys_kalimantanensis%201%20DSC_7806_597_397_95.jpg

出處是以下網站

http://frogsofborneo.org/logbook/365-megophryidae/megophrys/m-kalimantanensis/330-megophryskalimantanensis

以地理分佈來說,這兩個物種分別是

  1. 加里曼丹東南部的山地
  2. 砂勞越東北部的山地,到馬來西亞沙巴西部的克羅克山脈,大約延伸到加里曼丹省的東北部

說明一下高海拔版本的三角枯葉照片如下,抱接圖看一下就好,但重點是高海拔竟然在溪中他們好悠哉~也因為這張圖!我搞懂了,這就是他們蝌蚪很難搞的嘴型來由~!

https://zenodo.org/record/3468165#.X6vX6lMzYTk

(而這兩種的16S rRNA差異已經到達6.11%,因此是一個很大的差異,包含外觀明顯的是眼框那邊)

附上一個說明網站,請大家有興趣改用馬來文去研究一下

上圖這張抱接,是在11月時,梅拉圖斯山脈的瀑布被拍下的,想看看這邊的地形嗎?來個Google earth吧!這個梅拉圖斯山脈位於印尼的「南加里曼丹省」。山脈南北弧形走向,將南加里曼丹省分為兩部分。其最高峰海拔1892米。

瀑布的環境照

https://www.guidetrip.info/resort/247/tama-waterfall

看來,以後規劃旅行得加入這個瀑布行程(距Neak Pean Circle約16公里)

有興趣可以下載WWF的 2012年報告,婆羅洲之心 (點此下載)

簡單說明這個網站,就是這種蛙呢,大家一直認錯以為也是三角枯葉,在2008年由一位LIPI(印尼科學研究院)研究專家Irvan Sidik收集以來到2019年,這中間10年多與日本的愛知、京都等地的大學研究者一起研究而鑑定出來,從傳統三角枯葉nasuta分別出來的。

但其中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是這個高海拔物種,馬來西亞婆羅洲山上的跟印尼梅拉圖斯山脈兩地差了950公里,但遺傳變異卻很少,判定是同一個高山物種,天阿!好神奇。看來真的得去婆羅洲一趟呀!

鑑定聲音圖鑑可以參考以下LIPI提供的資料

Spesimen katak tanduk yang ada di Museum Zoologicum Bogoriense LIPI yaitu M. lancip (a), M. parella (b), dan M. nasuta ©. Foto: Fransisca N Tirtaningtyas/Mongabay Indonesia

另外補充一個公的 Megophrys kalimantanensis,很多人看不懂公母分辨,單從外觀大小來看,我真的養過超級大的公蛙,最正確的還是看婚墊(實際摸摸看,很粗糙),然後母蛙我還是透過燈光方式來看卵的分佈。

可參考下圖,不過說實在的看了下圖,我原來兩種三角枯葉都養過,而且差點還給他們混血了。

https://zenodo.org/record/3468165#.X6vX6lMzYTk

看看高海拔枯葉的

Plazi這邊有針對高海拔版本的三角枯葉,說了一堆落落長的外觀描述,有點懶得看,但簡單來說這篇有料!講講蝌蚪的一些事情。

我摘要一下

  1. 地理分佈:
https://zenodo.org/record/3468157/files/figure.png

1)Emil Baru, Meratus Mountain Range, Kalimantan Selatan;

2) Juhu, Meratus Mountain Range, Kalimantan Selatan;

3) Hegar Manah, Tabalong, Kalimantan Selatan;

4) Gunung Lumut, Kalimantan Timur;

5) Bario, Sarawak;

6) Crocker Range, Sabah.

2. 蝌蚪過程

如果你對於蝌蚪的階段(Stage)有興趣

https://zenodo.org/record/3468171/files/figure.png

我還是建議可以看一下AMNH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s://amphibiansoftheworld.amnh.org/Amphibia/Anura/Megophryidae/Megophryinae/Megophrys/Megophrys-nasuta

看一下他的蝌蚪的嘴,真的很…討厭呀~長得慢,這種濾食型態的漏斗,目前文獻中只有俄國人穩定的搞定他們的蝌蚪並量產。

圖片是 ©2005 Alexander Haas 的,他們有寫明請勿使用該圖片,因此我附上的是全部的網址,而縮圖是Medium網站產生的。

圖片是 ©2007 Dr. Peter Janzen 的,他們有寫明請勿使用該圖片,因此我附上的是全部的網址,而縮圖是Medium網站產生的。

最後補一些其他的可愛知識

在Megophrys下本來就還有其他可愛的角蟾,像是不太像枯葉的Megophrys kobayashii (請務必看德國人 LARS FEHLANDT的網站,拍得太美了,環境也一起入鏡,無論如何我覺得本篇最值得看的就是他的網站!)

Megophrys kobayashii 直接看照片

Xenophrys baluensis 直接看照片

目前我覺得拍得最美的三角枯葉照片 直接看照片

想找他帶你看蛙嗎?他很可以。他規劃了一堆專業的婆羅洲、巴布亜、蘇拉威西島行程,立即預約吧!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

--

Casa Lin
Casa Lin

Written by Casa Lin

青蛙爸爸,活體動物貿易進出口(包含服務寵物移民) 我的IG 本來幾千人追蹤的被刪除了🤣 那就來一個新的吧! IG : leach.papa 期待大家一起交流 本身從事資訊產業與互動設計,養了一些樹蛙,大約數百隻,25種以上的種類。期許自己能從較為精準與科學的角度來研究與飼養繁殖,並推動良好的養蛙風氣。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